自主招生入围不等于直接录取,仅是获得后续选拔资格的关键一步。 入围后仍需通过复试考核(如面试、笔试等),并结合中考成绩加权排序,最终按招生计划择优录取。不同学校录取规则存在差异,竞争激烈程度、加权比例、最低分数线等因素均会影响结果。
-
入围是门槛,复试定胜负
自主招生通常分为初试(入围筛选)和复试(综合考核)两阶段。初试达标仅代表获得复试资格,学校会根据复试表现(如学科特长、创新能力、面试表现等)进一步筛选。部分学校还会设置体能测试或心理评估环节。 -
中考成绩仍是重要依据
即使复试表现优异,中考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的最低控制线(如第一梯度线)仍可能落选。多数学校采用“中考分+考核分”加权计算(如70%中考分+30%考核分),按总分排名录取。 -
竞争与招生计划影响结果
若入围人数远超招生名额(如某校招90人,入围450人),即使加权总分达标,也可能因排名靠后落选。部分学校对特色项目(如科创、艺术)有单独名额,需满足特定条件。 -
志愿填报与录取绑定
入围考生需在指定批次填报该校志愿,未填报视为放弃资格。若同时入围多校,仅能选择一所填报,且录取后不再参与后续批次投档。
提示: 关注目标校近年录取数据(如加权分计算方式、最低控制线),合理评估自身优势,并做好备选方案。复试前针对性准备(如模拟面试、材料梳理)可提升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