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的钟声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其幽冥钟的典故源于南唐时期,因超度亡魂、缓解阴间苦难的传说而闻名,并成为佛教文化中“夜半钟声”的重要起源。钟声的108下敲击暗合天时与人性,既有“一年轮回”的自然象征,也蕴含解除烦恼的佛教哲理,千年间从南京清凉寺传至寒山寺等名刹,甚至被改编为电影《清凉寺钟声》,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
幽冥钟的起源与传说
南唐烈祖李昪因杀降遭阴司惩罚,托梦生者请求造钟超度,中主李璟遂在清凉寺铸钟并刻铭“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这一事件被《印光大师文钞》等文献记载,奠定了幽冥钟“声彻三界、解脱苦难”的宗教意义。 -
钟声的文化与仪式内涵
佛教将钟声分为晨钟、晚钟、夜半钟(幽冥钟),敲击108下对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或象征108种人间烦恼。钟声不仅是时间标记,更通过“叩钟偈”传递“离地狱、出火坑”的救赎愿景,影响后世如《枫桥夜泊》的“夜半钟声”意象。 -
从历史到艺术的传承
上世纪90年代,导演谢晋以钟声为线索拍摄电影《清凉寺钟声》,通过中日战争遗孤的故事,将钟声升华为和平与慈悲的象征。影片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指导命名,进一步强化了钟声的文化真实性。
若想亲历这一千年传统,可探访南京清凉寺遗址或聆听现代寺院的夜半钟鸣——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场跨越阴阳两界的文化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