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进入爆发期,特斯拉、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与Figure、Apptronik等创新企业竞相布局,中国上市公司如优必选、亿嘉和、绿的谐波等通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切入赛道。 以下是当前活跃在该领域的上市公司及技术亮点:
-
特斯拉(Tesla)
作为行业标杆,Optimus机器人已实现工厂搬运、物品分类等基础任务,其自研执行器与AI训练体系构成技术壁垒,2025年计划量产千台级。 -
谷歌系企业
通过投资Apptronik并合作开发Apollo机器人,结合Gemini AI实现动态环境作业,与物流巨头GXO、奔驰合作测试仓储场景。此前出售波士顿动力后,此次重返赛道彰显战略决心。 -
Meta(原Facebook)
聚焦“机器人安卓系统”定位,为第三方厂商提供AI底层支持,Reality Labs团队研发家庭服务型机器人,与Figure等企业达成生态合作。 -
Figure AI
脱离OpenAI后自研端到端神经网络,Figure 02在宝马工厂完成试点,估值达395亿美元,其模块化设计支持25公斤负载与快速换电,签约客户超10万台预期。 -
中国上市公司
- 优必选:Walker X机器人参与半程马拉松测试,伺服系统与运动控制技术领先;
- 亿嘉和:开发轮足混合形态机器人,布局家庭与工业场景;
- 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打破日企垄断,供货优必选等头部厂商;
- 汇川技术:无框力矩电机适配关节驱动,伺服系统市占率国内第一。
-
核心部件国产替代
三花智控(特斯拉执行器供应商)、贝斯特(行星滚柱丝杠)、柯力传感(六维力矩传感器)等企业突破“卡脖子”环节,推动产业链降本。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加速,2025年将成为量产元年。 投资者需关注技术复用性强(如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绑定头部客户的供应链企业,同时警惕技术迭代与场景验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