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分类标准是依据产品的风险程度和预期用途进行划分的,旨在通过科学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分类依据
医疗器械的分类以风险程度为主要依据,分为三类:
- 第一类:风险程度低,通过常规管理即可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基础外科用刀、刮痧板等。
- 第二类:风险程度中等,需严格控制管理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体温计、血压计、家庭用血糖分析仪等。
- 第三类:风险程度高,植入人体或用于支持、维持生命,需严格监管。例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器官等。
二、分类特点
- 风险与管理的匹配:风险越高,监管越严格。第一类医疗器械无需注册,仅需备案;第二类需省级药监局注册;第三类则需国家药监局审批。
- 新版目录的变化: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对产品类别进行了调整,部分产品降类,管理更简便;也有产品升类,监管更为严格。
三、行业影响
- 降类产品:管理简化,企业无需前往国家药监局注册,可节省注册费用和时间。
- 升类产品:监管加强,企业需面对更严格的审批流程和更高的合规成本。
四、过渡期安排
新版目录实施后,企业有过渡期以适应新规。药监部门提供了详细指导,确保平稳过渡。
总结
医疗器械分类标准的科学性确保了产品的安全性,同时新版目录的调整进一步优化了监管流程。企业需根据产品类别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政策变化,确保合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