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偏爱低价股的核心原因在于心理门槛低、资金占用少、上涨想象空间大,同时存在“低价=低风险”的认知偏差。 这种偏好既反映了投资行为的非理性特征,也体现了A**场特有的交易生态。
从交易心理看,低价股的单位金额持股数量更多,5万元资金买入5元股票可获得1万股,而50元股票仅能持有1000股,散户潜意识认为“股数多=赚更多”。低价股绝对价格波动较小,10元股票下跌1元看似比100元股票下跌10元“更温和”,这种错觉掩盖了实际亏损比例相同的本质。
资金限制是客观因素。多数散户可用资金在5万元以下,低价股能分散配置多只个股,满足“广撒网”需求。相比之下,茅台等高价股单笔交易门槛超20万元,直接将小资金投资者拒之门外。低价股常与“困境反转”故事绑定,如2元股涨到4元看似容易,而100元股涨到200元则显得遥不可及,这种线性思维放大了对暴利的期待。
市场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A股历史上多次出现低价股集体暴涨的行情,例如2014年南北车合并引发低价蓝筹股狂潮,强化了“低价=机会”的路径依赖。部分机构会阶段性配置低价大盘股作为防御策略,这种动向被散户误解为“机构背书”,进一步刺激跟风买入。
需要警惕的是,低价股往往伴随基本面隐患。据统计,约78%的低价股存在业绩下滑或行业衰退问题,真正能逆袭的不足5%。投资者应避免单纯以价格高低作为决策依据,需综合评估公司治理、行业前景等核心要素。记住:股票便宜与否要看市盈率而非股价,风险大小取决于企业质量而非价格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