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原本并不属于杭州,历史上长期隶属于绍兴府,直到1959年才划归杭州市管辖。这一行政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钱塘江围垦工程及杭州城市扩张密切相关,如今萧山区已成为杭州经济核心板块之一。
-
南宋至民国的绍兴隶属期
萧山自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起属绍兴府,历经元、明、清三朝,行政归属未变。其命名源于越王勾践兵败后“四顾萧然”的典故,唐代定名“萧山县”,始终为绍兴辖地。民国时期虽短暂改为省直属县,但仍受绍兴行政影响。 -
1959年划归杭州的关键转折
新中国成立后,萧山先后归属绍兴专区、宁波专区,1959年因杭州发展需求调整至杭州市。这一调整强化了杭州对钱塘江南岸的统筹能力,为后续跨江发展奠定基础。1988年撤县设市(县级)、2001年撤市设区,萧山逐步融入杭州都市圈。 -
围垦工程与区划扩容
1966年起的大规模钱塘江围垦新增土地52.62万亩,使萧山陆域面积扩大约25%。1996年西兴等三镇划出成立滨江区,但萧山通过围垦和产业升级持续增强经济竞争力,现GDP超2000亿元,稳居浙江区县前列。 -
当代杭州的“双核”地位
作为杭州“拥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萧山与主城区形成“钱塘江两岸联动”格局,拥有国际机场、自贸试验区等核心资源,同时保留湘湖文化带等历史印记,体现古今交融的区域特色。
萧山的行政区划变迁折射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逻辑——从传统府县分治到现代经济协同。如今“萧山属于杭州”已成共识,但其历史根脉仍深植于绍兴文化圈,这种双重身份值得在规划中延续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