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在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这一过程强调实践性(如情境教学)、批判性思维(如史料辨析)和情感共鸣(如家国情怀培育),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
唯物史观是根基。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历史事件,例如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案例,理解改革背后的历史必然性。
-
时空观念需具象化。利用时间轴、地图等工具构建历史框架,同时通过虚拟展厅、历史剧等情境还原特定时空背景,增强学生对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认知。
-
史料实证重方法。精选可信史料(如考古发现、档案文献),设计对比分析任务,例如对比不同视角的**战争记载,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
-
历史解释求多元。鼓励学生基于史料提出个人见解,如讨论“改革开放必要性”时,结合经济数据与口述史,形成有逻辑的论述,避免单向灌输。
-
家国情怀靠浸润。挖掘本土资源(如红色纪念馆、非遗文化),通过实地调研或主题演讲,将历史学习与民族认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跳出“死记硬背”的窠臼,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历史智慧转化为现实行动的指南。教师应成为引导者,而非答案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