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以“精深创新”为核心,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品种改良与智能化生产三大优势,将大豆、玉米等作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产业链价值翻倍增长。截至2025年,全省规上加工企业超2200家,年营收目标4500亿元,成为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标杆。**
-
品种研发驱动高质加工
黑龙江依托“中薯早39号”等早熟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将淀粉含量提升18%,延长加工周期;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5个自主知识产权种薯,定向服务精深加工需求。大豆通过生物水解技术转化为分离蛋白、膳食纤维等,单位价值提升百倍。 -
智能化与绿色技术融合
企业采用国内领先的自动杀菌生产线、果葡糖浆稳定性技术等,实现玉米3小时内完成8道工序加工;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降低能耗30%以上。全省建成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冷链物流、真空干燥等技术落地。 -
政策与产业链集群赋能
《三年行动计划》投入专项资金9亿元/年,重点支持玉米、大豆等五大产业。龙头企业如昊天玉米年加工130万吨,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绥化市发展9条玉米精深加工主链,生物发酵产品达50余种,技术全国领先。 -
市场导向的创新转化
“揭榜挂帅”机制破解技术瓶颈,如八一农垦大学通过攻关项目助企业年增收3亿元。省农科院与企业“订单式”研发,10余项成果就地转化,辅酶Q10等产品全球销量前列。
黑龙江正从“产粮大省”向“加工强省”跨越,未来将巩固乳粉、水稻加工全国第一地位,打造鲜食玉米、山特产品等特色集群,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