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出题人通常由大学教授、学科专家和资深教师组成的命题团队共同完成,其中大学教授占比最高,核心成员需签署终身保密协议。近年引发热议的命题人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博导曹海涛(2023年新高考一卷主要命题人之一)和以高难度著称的“数学帝”葛军(曾多次参与江苏、安徽命题)。命题过程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强调原创性、科学性和选拔功能,且实行全封闭管理。
-
命题团队构成
高考数学命题组以高校数学教授为主导,搭配中学特级教师和教研员。例如曹海涛作为清华大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博导,曾主持组合设计领域研究;葛军则凭借其南京师大附中校长身份和奥数教练经验,深度参与命题。团队成员需满足“一优三非”标准:学术权威、非高三教师、无直系亲属考生、未参与商业辅导。 -
命题流程与原则
命题采用“预命题-盲审-试做”机制:- 每题型由2人独立出15道题,经交叉对比淘汰雷同率超50%的题目;
- 试题需完全对应教材考点,如葛军命题的题目虽难,但所有知识点均可在课本找到依据;
- 难度控制参考往年数据,如2013年安徽卷因平均分仅55分,次年命题组主动降低计算量。
-
保密与公平保障
命题人需提前数月进入隔离点,全程禁用电子设备。试卷印刷由武警驻守的6家指定工厂完成,备用卷与正卷分地存放。2023年曾传“韦神(韦东奕)将参与命题”,实为谣言——命题人身份需高考结束多年后才可能解密。
高考数学命题本质是教育资源与选拔标准的集中体现,考生应关注考纲核心能力而非押题。对于“曹海涛”“葛军”等标签化讨论,需理性看待:试题难度受团队集体决策影响,非个人意志所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