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和职业综合素质的核心公共基础课,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模块,强化实用技能训练,同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职业适应力。
-
课程定位与目标
高职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职业性,旨在使学生达到岗位工作所需的语言表达水平,同时培养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课程分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大模块,结合职业核心能力(如求职面试技巧)设计实践训练。 -
教学内容设计
以模块化教学为主,涵盖口语交际、实用文体写作、文学欣赏等。山西高职改革方案建议课时为54—72课时,工科类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6课时,强调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与课堂教学结合。部分院校还针对专业特色调整内容,如水利电力类院校融入行业相关文本分析。 -
考核与评价
突出实践导向,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出勤、课堂参与、作业)占比50%,终结性考核侧重技能应用,如写作、口语表达等。 -
教材与资源建设
教材需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例如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或自编行业适配内容。苏州大学出版社的《语文》系列结合学前教育专业需求,强化应用文写作和文言文阅读训练。
提示: 高职语文课程需动态适配行业需求,教师应灵活运用案例教学、跨学科融合等方法,确保学生既能掌握实用技能,又能夯实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