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蓄洪区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全国首个生态湿地蓄洪区十八联圩即将全面完工,实现“洪水调蓄”与“生态净化”双功能融合。巢湖流域水质稳定Ⅳ类、蓝藻水华面积创十年新低,生物多样性激增,鸟种从64种跃升至302种,庐南矿山等修复工程入选国际优秀案例,形成“城湖共生”的生态治理新模式。
-
创新工程引领: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作为全国首创,蓄洪能力达1.09亿立方米,可3天蓄满洪水、7天排空,降低巢湖水位14厘米。其进(退)洪闸与耐水淹植物设计,兼顾防洪安全与生态恢复,日均净化南淝河水量60万立方米,出水水质达Ⅲ类以上。
-
系统治理成效:巢湖流域“山水工程”47个子项目全面完工,累计修复面积950平方公里,总磷浓度降至2000年以来最低。庐南矿山通过复绿工程修复74.94公顷土地,十八联圩湿地三期运用生态渗滤岛技术,入选联合国“十年行动”优秀案例。
-
生物多样性提升:环巢湖湿地鸟类增至302种,占历史记录的84%,东方白鹳、白鹤等珍稀物种频繁现身。湿地植物从211种增至657种,鱼类新增28种,形成浅水区、沼泽林等7种生境,生态链持续优化。
-
科技赋能长效治理:合肥构建蓝藻防控智慧系统,推进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防洪标准提升至200年一遇。矿山修复采用大数据管控面源污染,湿地净化技术消减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实现“治污”向“治本”转型。
安徽以生态湿地蓄洪区为突破口,将防洪工程与自然修复结合,为长江经济带提供“巢湖样本”。未来需持续巩固治理成果,探索生态效益转化路径,让蓄洪区从“水患之地”迈向“水利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