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蓄洪区防洪能力通过工程升级、科学调度和民生保障实现显著提升,核心措施包括加固堤防、新建排涝设施、优化蓄洪区布局及完善预警机制,确保“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的防洪目标。
-
工程硬实力升级
安徽近年实施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新建保庄圩、加固堤防、增设排灌泵站,如霍邱段工程将排涝能力从3立方米/秒提升至15立方米/秒,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沿淮洼地治理工程通过泵站建设与堤防加固,解决低洼地区“年年涝、年年灾”问题。 -
科学调度与技术创新
依托“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体系,安徽在汛期精准启用行蓄洪区,如2020年淮河洪峰期间,濛洼蓄洪区开闸3小时即降低干流水位0.14米,7处蓄洪区联合蓄滞洪水19.59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下游压力。 -
民生安全与区域发展并重
通过移民迁建减少蓄洪区居住人口,规划到2025年人口从101万降至75万,同时建设安全区保障群众避洪安全。***总书记强调“确保行蓄洪功能前提下实施乡村振兴”,安徽同步推进蓄洪区生态修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安徽将继续优化蓄洪区布局,如冯铁营引河工程增强调蓄能力,为淮河流域防洪安全与水资源利用提供长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