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是预防疾病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核心要点包括:使用流动水与肥皂、掌握“七步洗手法”、选择正确时机(如接触污染物前后),并注意干燥方式避免二次污染。 以下分点详解执行技巧与常见误区:
-
流动水与清洁剂缺一不可
单纯冲洗无法去除油脂吸附的病原体,需配合肥皂或洗手液。水温并非关键,但避免共用盆水。潮湿的肥皂易滋生细菌,建议使用独立包装洗手液。 -
“七步洗手法”口诀化操作
按“内(掌心)、外(手背)、夹(指缝)、弓(指关节)、大(拇指)、立(指尖)、腕”顺序揉搓至少15秒,确保覆盖所有死角。研究表明,完整流程可清除90%以上暂居菌。 -
四大场景必须执行
包括饮食前、如厕后、接触高频公共物品(如电梯按钮)后,以及护理病患或婴幼儿前。传染病高发期需增加频次,如外出回家后立即清洁。 -
手消毒的补充使用
无流动水时,选用含60%-75%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用量1-2mL揉搓至干。但可见污物或接触化学品后仍需水洗,消毒剂无法替代机械冲洗。 -
干燥环节易被忽视
潮湿环境利于细菌残留,需用一次性纸巾或清洁毛巾擦干。避免共用毛巾或未维护的烘干机,关水龙头时可用纸巾包裹防止再污染。
养成科学手卫生习惯,能降低50%以上呼吸道与肠道感染风险。 日常可将洗手液放置在显眼位置,设置手机提醒强化行为记忆,尤其在流感季节更需严格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