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通胀率呈现分化趋势:美国核心PCE通胀率预计维持在2.7%高位,中国CPI同比增速或仅为0.8%,工业领域通缩压力持续。 这一差异反映了经济结构、政策工具和外部冲击的多重影响,其中供应链改善放缓和内需不足成为共同制约因素。
美联储克利夫兰分行模型显示,美国通胀的“内在持续性”导致核心PCE难以快速回落,企业因工资成本上升而被动提价的现象普遍。相比之下,中国通过“以旧换新”等消费补贴政策短暂拉动耐用品价格,但地产库存高压和产能利用率低迷抑制了工业品价格反弹。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关税博弈的阶段性缓和为外贸依赖型行业提供了缓冲窗口,但全球能源价格波动仍是通胀预测的最大变量。
分点展开:
-
美国通胀黏性超预期
企业定价行为与工资增长的螺旋效应持续,若无经济衰退或供应链进一步改善,通胀回落至2%的目标可能延至2027年。家用器具等政策刺激领域价格环比涨幅创历史新高,显示局部需求拉动效应。 -
中国低通胀的结构性矛盾
二季度CPI增速受基数效应和消费券驱动微弱回升,但PPI同比-1.7%反映工业端产能过剩未解。政策重点转向“整治价格战”与定向降息,但房企库销比19个月的数据表明地产链复苏仍需时间。 -
全球供应链与能源价格的双向扰动
OPEC+增产导致油气开采价格环比跌幅超3%,叠加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替代效应,可能加剧服务业通胀与制造业通缩并存的局面。
当前通胀治理需平衡短期刺激与中长期结构改革,建议关注各国产能利用率数据及贸易政策动向。对于企业而言,在价格波动窗口期加强库存管理和成本对冲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