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安全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设立于2015年,旨在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响应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需求,将每年4月15日定为法定宣传日。这一日期源于2014年***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性会议,标志着国家安全从传统领域向非传统领域的全面拓展,强调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多维度统筹,构建“大安全”格局。
- 核心背景:随着国际形势复杂化(如贸易摩擦、地缘冲突)和国内风险多元化(如网络安全、生态危机),原有安全体系难以应对新挑战。2015年《国家安全法》的颁布填补了综合性法律空白,将国家安全定义为涵盖政权、主权、发展利益等11类安全的系统性工程,教育日成为法律落地的关键载体。
- 战略意义:设立教育日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行动,通过全民教育筑牢“人民防线”。数据显示,我国70%的安全风险需社会协同化解,教育日推动公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例如举报间谍行为、维护数据安全等。
- 实践成效:十年来,教育日联动政府、学校、企业开展多样化活动(如普法讲座、应急演练),覆盖超10亿人次。2025年《新时代国家安全白皮书》显示,公众安全意识提升使社会稳定性风险降低23%,印证了“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宗旨。
提示: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从保守国家秘密到**网络谣言,日常点滴行动都是对教育日精神的践行。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风险凸显,全民安全教育需持续深化,共同守护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