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学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具体地理位置如下:
-
校区分布
-
南校区 :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紫云路292号
-
北校区 :合肥市包河区金寨南路856号
-
-
城市与行政区划
- 该校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属于合肥市辖区,包含蜀山区、包河区等行政区域。
-
办学性质
- 公立本科高校,非211、985、双一流院校,但拥有土建类学科特色,是安徽省与住建部共建高校。
安徽建筑大学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具体地理位置如下:
校区分布
南校区 :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紫云路292号
北校区 :合肥市包河区金寨南路856号
城市与行政区划
办学性质
安徽建筑大学近年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其中 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优势专业就业率达95%,校企合作与区域经济需求深度结合是核心优势。 整体就业数据表现 安徽建筑大学作为安徽省属重点建设高校,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超90%(2022届93.5%,2023届91.8%),高于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建筑类、土木类、环境工程等专业持续领跑就业榜单,部分专业供需比达1:3。
安徽建筑大学在全国高校专业排名中表现亮眼,多个专业获得较高评级。根据校友会2024年排名,该校共有1个专业被评为五星级(5☆),18个专业被评为四星级(4☆),显示出其学科建设的综合实力。 1. 五星级专业 安徽建筑大学的建筑学被评为五星级专业,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一专业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在建筑设计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 2. 四星级专业
安徽建筑大学师资力量整体呈现规模大、结构优、层次高的特点,具体信息如下: 一、教师规模与结构 专任教师 :1200余人(2024年数据),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超100%(2024年数据),包含598名博士、44名博士生导师及768名硕士生导师。 高级职称 :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400余人(2024年数据),占专任教师比例约33%。 二、高层次人才 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
安徽建筑大学2025年考研复试流程以差额选拔为核心 ,采用现场与网络双模式 ,涵盖专业测试、综合面试与外语考核三大板块 ,总成绩按初试60%+复试40%加权计算 。以下是具体要点: 复试形式与时间安排 一志愿考生需到校参加现场复试,调剂考生由学院决定采用现场或网络远程形式(学信网面试系统为主,腾讯会议备用)。第一批复试针对一志愿达线考生
安徽建筑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体系以全覆盖、分层次、动态调整 为特色,博士年均1.8万元全覆盖,硕士最高1.2万元/年 ,结合国家助学金与“三助”岗位形成多元资助网络。推免生与一志愿考生首年直接获高额奖励 ,二三年级则依据科研、学业表现动态评定,充分体现激励与公平性。 奖学金评定严格遵循“品学兼优、科研创新”原则,要求参评者无学术不端或违纪记录
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服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涵盖管理效率、数据安全、个性化服务及决策支持等核心领域: 显著提升管理效率 通过集中化存储和自动化处理,系统将学生信息(如档案、成绩、考勤等)整合管理,大幅减少人工操作时间。例如,实时更新学生信息、一键查询统计功能,使管理者能快速响应需求,提升服务响应速度。 强化数据安全与准确性 系统采用加密备份、权限控制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
安徽建筑大学信息系统通过数字化管理、智慧校园建设和产学研融合三大亮点 ,显著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资源整合能力。其典型案例包括教务系统升级、实验室智能管控平台以及BIM技术应用,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分点展开: 教务系统智能化升级 采用云端数据同步技术,实现选课、成绩查询等功能的移动端覆盖,学生事务办理效率提升60%。系统引入大数据分析模块
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未来趋势将围绕智能化、数据融合、个性化服务和安全升级四大核心方向展开,通过AI驱动决策、跨平台协作、精准化教学管理和区块链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正从基础数据存储转向智能中枢角色。AI技术将深度嵌入选课排课、成绩预测、学生行为分析等场景,通过机器学习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人工干预误差。例如,系统可自动识别学习困难学生并推送辅导方案
安徽建筑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历程始终以服务师生和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为前提,围绕提升工作效率和智能化应用水平为核心,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智慧化服务与管理体系,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背景与目标 安徽建筑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始于“十三五”规划时期,以服务教学科研、优化管理流程为目标,致力于打造智慧校园。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学校逐步实现了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安徽建筑大学的信息系统优势集中体现在其高度集成化、数据驱动的智慧校园体系,通过统一认证平台整合42个业务系统、1.2亿条数据资源,并构建覆盖教学、科研、管理的15类标准化数据子集, 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服务。 全流程业务集成 学校打通财务、资产、科研等15个核心业务模块,实现“一张表”工程,数据采标率达100%。网上办事大厅集成127项服务,累计处理6.3万次师生申请
安徽建筑大学周边交通便捷,南、北校区均有多条公交、地铁及出租车路线覆盖,从合肥火车站、高铁南站、机场等主要枢纽出发均可快速抵达, 新生及访客可根据出发地选择以下方式: 南校区(紫云路292号)交通指南 合肥火车站/汽车客运总站 :乘509路→换乘B4线至紫莲路口BRT站(步行300米),或地铁1号线→紫庐站A口换乘B4线。出租车费用约50元。 高铁南站/客运中心
安徽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融合了徽派建筑精髓 与现代教育功能 ,打造出兼具文化底蕴与生态美学的独特景观。标志性建筑徽弘门 浓缩马头墙、砖雕等徽元素,易海湖 取意《周易 》哲思,九月桥 以七十二孔呼应儒家文化,形成“一步一景皆典故”的人文氛围。校园绿化率达45%,思源岛 移植北区树木传承历史,日月广场 以“日月光华”象征学术永恒
安徽建筑大学以其优秀的校友群体闻名,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取得了卓越成就,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一些知名校友的介绍及其代表性成就: 1. 吴福胜:皖维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吴福胜是安徽建筑大学的杰出校友之一,现任皖维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他在化工和新材料领域表现出色,带领皖维集团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为安徽省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 邱军:东华科技集团总经理
机器人是能够自动执行任务的机器装置,其核心特征包括程序控制、环境感知和拟人化操作。 从工业机械臂到家庭服务助手,机器人通过整合机械、电子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生产与生活方式。理解机器人的定义需从功能、技术架构和应用场景三个维度切入。 功能定义:执行自动化任务的物理实体 机器人通过预设程序或实时感知环境完成指令,既包括重复性工业操作(如焊接、装配)
未来机器人技术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1. 智能化与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将成为机器人技术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深度学习,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决策能力和适应性,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医疗诊断等领域。 2. 人机协作的深化 未来,机器人将与人类更加紧密地协作。协作机器人(如工业场景中的轻型机械臂)将更加灵活,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交互性,为制造业、医疗和日常生活带来革新。 3.
机械电子工程专升本考试科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如政治、英语、高等数学)和专业核心课(如理论力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部分院校还涉及实践考核和毕业论文。 考试科目因省份和院校差异略有不同,但核心内容均围绕机械设计、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等学科展开,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培养机电系统设计、开发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公共基础课夯实综合素养 政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材推荐需注重理论深度与实践结合,核心教材应涵盖《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三大方向。 关键亮点包括:经典理论教材打基础 、行业前沿技术案例解析 、跨学科知识融合 ,适合本科至研究生阶段系统学习。 基础理论教材 《机械设计基础》(第6版)杨可桢 :系统讲解机械原理与设计方法,配套习题丰富,适合打牢专业基础。
机器人工程与AI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聚焦物理实体的设计与制造,后者专注算法与智能决策的模拟。 机器人工程通过机械、电子等硬件集成实现自动化任务,而AI依赖数据训练和算法优化模拟人类思维。二者虽常协同应用(如智能机器人),但学科基础、技术重点和就业方向存在显著差异。 学科本质 :机器人工程属于交叉工程学科,需掌握机械设计、控制系统等硬件技能;AI是计算机科学分支,核心在于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