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简称“鲁”源于周公旦封地鲁国,而“山东”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见于金代。其历史名称历经夏商方国、西周齐鲁封国、秦汉郡国并行至元代设山东东西道定型,最终在清代成为省份专名。
山东历史名称演变与政权更迭紧密相关。夏商时期,山东境内存在130余个方国,西周推行分封制后,齐、鲁两大封国成为核心,齐国发展为“战国七雄”之一,鲁国则因周公封地传承礼乐文化。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山东分属齐郡、琅琊郡等,但“齐鲁”作为地域概念延续至后世。唐宋时期,山东属河南道、河北道及京东东路,“山东”一词首次作为政区名称见于金代,划分山东东路、西路并设统军司。元朝延续此划分,设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直隶中书省。明朝洪武元年设山东行中书省,洪武九年移治济南,至清代正式定名“山东省”。宋代曾以“齐鲁”简称山东,但后因鲁国与周公的特殊地位,以及孔子故里曲阜属鲁,最终“鲁”成为山东省简称。山东的行政沿革还体现为层级调整,民国时期废除道制,1949年后经历多次专区合并,最终形成当前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