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案例中的常见问题往往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程序执行流于形式、关键证据缺失以及职业怀疑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审计失败或结论失真,需通过系统性优化和严格遵循专业标准来规避。
-
控制测试执行不充分:部分审计案例中,注册会计师仅对少数样本执行穿行测试,未覆盖收入、存货等关键循环的控制点。例如,未测试采购订单审批或销售合同对账流程,便草率得出内控有效的结论。对测试中发现的偏差(如审批流程不符)未进一步调查,导致风险未被识别。
-
货币资金审计疏漏:依赖被审计单位提供的银行单据而未验证其真实性,如对无银行印章的对账单或异常二维码未保持警惕。境外子公司回款审计中,未独立获取银行函证或核实回函地址异常,可能掩盖资金舞弊风险。
-
收入确认问题频发:包括未关注收入时点与披露不一致(如以报关单替代离岸确认)、未执行双向截止测试,或忽视客户签收单与合同名称不符等异常线索。部分案例中,审计程序过度依赖客户提供的对账信息,未亲自核查关键数据源。
-
应收账款与存货减值测试缺陷:未合理评估信用损失模型变更的合理性(如迁徙率计算不一致),或对存货可变现净值依据不足(如未考虑加工成本)。对于库龄长、技术迭代快的存货,仅依赖管理层解释而未独立分析减值迹象。
-
函证程序失控:电子函证未验证邮箱真实性,对回函不符事项(如保证金存款未识别)未编制差异调节表。部分案例中,不同客户回函寄件人相同或地址矛盾,但未追加审计程序,导致虚假回函未被发现。
总结:审计质量的核心在于程序执行的严谨性和职业怀疑的持续性。从控制测试到实质性程序,需确保样本代表性、证据独立性和逻辑闭环,尤其对高风险领域(如收入、资金)应交叉验证多方证据,避免沦为“橡皮图章”式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