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档立卡户目前仍然存在,但政策定位和具体执行已从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其核心变化包括:动态调整认定标准(如收入门槛、返贫风险评估)、分类管理脱贫户(分“享受政策”与“不享受政策”两类)、优化帮扶措施(教育、医疗等补贴持续但细则更新)。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
政策延续性
建档立卡户制度未全面取消,而是随国家扶贫阶段调整优化。例如,2025年多地仍对符合条件的家庭保留建档立卡身份,并延续教育补助(如大学生每年4000元)、医疗报销比例提高10%等政策,但需符合最新动态认定标准。 -
分类管理机制
脱贫户分为两类:已脱贫仍享受政策的(如防返贫观察期内家庭)继续纳入帮扶;已稳定脱贫的则退出政策范围。例如,部分省份对年收入稳定超过当地标准的家庭逐步退出,但档案保留备查。 -
动态调整与区域差异
地方政府定期核查家庭收入、住房等条件,对新增困难户或返贫风险高的家庭重新纳入。不同地区补贴力度可能不同,如危房改造补贴从0.78万元至2.82万元不等,需以当地政策为准。 -
衔接乡村振兴
政策重点转向产业扶持(如无息**)、就业培训等长效措施。例如,2025年部分省份对建档立卡户提供5万元创业**,或技能培训补贴,以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总结:建档立卡户制度仍是防返贫的重要工具,但具体权益需结合家庭现状和当地政策。建议主动咨询属地扶贫部门,确保及时获取最新帮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