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WiFi信号时断时续的核心原因是技术限制与动态环境干扰,主要表现为卫星切换延迟、基站覆盖盲区及多用户分流导致的带宽不足。以下是具体解析:
-
信号传输方式受限
飞机WiFi依赖卫星或地面基站(ATG)传输数据。卫星通信需信号往返于3.6万公里高空,延迟高达500毫秒以上;而ATG基站仅覆盖陆地,飞越海洋或偏远地区时信号立即中断。例如,北京至新加坡航线经南海时会因卫星切换断网3-5分钟。 -
物理环境干扰
飞机高速移动(时速900公里)导致多普勒效应,天线需持续调整角度追踪卫星,极端天气(如雷暴)会进一步削弱信号。金属机身对电磁波的屏蔽效应比地面建筑更强。 -
带宽分配不足
单架飞机总带宽通常仅30-50Mbps(卫星方案)或15Mbps(ATG),200名乘客共享时人均仅1-3Mbps,仅支持文字传输。高峰期可能出现“抢带宽”现象,例如饭点时段网页加载需30秒以上。 -
设备与政策限制
老旧机型采用Ku波段卫星(理论峰值32Mbps),而Ka波段(100Mbps以上)尚未普及。部分航空公司为省电在颠簸时关闭WiFi模块,廉价航空尤甚。国内航线直到2023年才解除“3000米以下禁用”规定。
未来改善方向:SpaceX星链等低轨卫星技术可将延迟降至20毫秒内,美联航已计划2025年测试;国内东航率先实现“起飞到落地”全程联网,但全面升级仍需数年。建议乘客优先选择宽体机(如波音787)并避开视频等高耗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