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根据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的不同,主要分为5大类材质: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双相不锈钢及沉淀硬化型不锈钢。其中奥氏体不锈钢应用最广泛,含铬量18%-20%并添加镍、钼等元素,代表型号304、316等;铁素体含铬15%-30%,耐高温氧化但机械性能较弱;马氏体通过热处理硬化,适合刀具等耐磨场景;双相不锈钢兼具两相优势,耐点蚀能力强;沉淀硬化型可调控强度,用于航天等高端领域。
奥氏体不锈钢含铬超过18%、镍8%左右,具有优异耐蚀性、韧性和焊接性,代表型号304广泛用于餐具、厨具,316因添加钼更耐氯化物腐蚀,应用于医疗及船舶领域。铁素体不锈钢含铬15%-30%,高温抗氧化但强度偏低,适合排气管或建筑装饰。马氏体通过淬火增强硬度,如440用于手术刀,410应用于高强度机械部件。双相不锈钢奥氏体与铁素体各占一半,耐孔蚀能力强,适用于化工设备。沉淀硬化型含铝钛等元素,通过时效处理强化,如17-4PH用于航空部件。
选购时需根据使用环境选择:室内厨具选304防锈,海洋设备需316抗氯离子腐蚀,高温环境可考虑铁素体,高机械强度要求选马氏体或沉淀型。同一材质不同编号(如304L、304N)代表化学成分微调,实际性能差异需参考标准。不锈钢抗蚀性源自铬元素形成钝化膜,但划痕或氯离子侵蚀可能破坏保护层需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