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工作是治国理政的基石,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国家治理提供制度性支撑、保障民生福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资源配置、收入调节和风险防控,财政不仅维系社会平稳运行,更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关键杠杆。
财政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直接体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一财经工作,到改革开放后的公共财政建设,再到新时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定位,财政始终贯穿于国家发展的每个阶段。例如,2022年我国通过减税降费、专项债券等政策组合拳,拉动超4.2万亿元经济活力,凸显财政宏观调控的精准性。
财政政策是民生改善的核心引擎。通过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投入,财政直接关系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数据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4%以上,养老保险基金实现全国统筹,这些举措为社会公平筑牢底线。财政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兜底作用,中央专项扶贫资金持续加码,助力消除绝对贫困。
财政改革是经济转型的加速器。从预算管理到税制优化,财政改革不断释放市场活力。例如,个人所得税制转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既激发消费潜力,又防范系统性风险。2025年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等举措,将进一步推动财政资金从“撒胡椒面”转向“精准滴灌”。
财政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面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需求,财政通过生态补偿、绿色税制等工具,引导资源向低碳领域流动。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年均增长12.4%,印证财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力。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基础研究支出五年增幅超50%,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燃料”。
财政工作如同社会的血液循环系统,其健康程度直接决定国家发展的生命力。未来,随着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和科学化管理推进,财政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释放更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