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团队覆盖工学、理学、农学等多元学科,包含学术领军人才、省级优秀导师及国际合作专家,并通过动态增补机制优化师资结构。以下分点详解其核心特点:
-
学科分布与导师规模
导师队伍横跨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等优势学科,仅机械工程学院便有超40名导师(如魏修亭、孙殿柱等),农业工程领域王相友团队获省级导学荣誉。新增导师遴选常态化,2022年联合培养项目新增10名校外导师,2024年拟增列122名博士导师。 -
导师资质与学术成就
省级优秀导师占比突出,14人获评山东省优秀指导教师(如李志合、张学义等),其研究涵盖智能交通、新能源车辆等前沿领域。部分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曹凯参与智能交通系统研究),或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超20篇。 -
培养模式与学术生态
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例如德州学院联合培养项目。导师主导研究生创新成果(如方晓英指导的激光增材研究入选校学术报告会),并通过国际会议、校企合作(如AGV技术开发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建议通过学校官网或学位办获取最新名单,部分联合培养导师信息需咨询相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