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的主干课程是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高级人才的核心知识体系,涵盖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基础理论,以及锅炉、汽轮机、制冷等方向的专业技术,同时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
基础理论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构成专业“三大力学”,研究能量转换规律、流体运动特性及热量传递机制,为后续应用课程奠定基础。例如,工程热力学分析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而传热学指导热交换设备设计。
-
方向性专业课程:根据细分领域不同,课程差异显著。热能方向侧重锅炉原理、燃烧学;热力发动机方向主修内燃机学、动力机械设计;制冷方向则聚焦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技术。部分院校还开设新能源课程,如太阳能、风能利用技术。
-
实践与工具类课程:包括热工测试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培养学生操作仪器、数据分析的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软件应用也被纳入教学,以适应行业数字化需求。
-
综合实践环节:通过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火电厂实习可直观理解汽轮机运行原理,课程设计则模拟热力系统优化。
选择该专业需关注院校特色,例如电力类高校侧重发电技术,而交通类院校可能强化内燃机教学。课程设置始终紧跟行业趋势,如近年新增的碳中和技术、智能能源系统等前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