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身份证的材质因朝代和持有者身份差异而等级分明,从金、银、铜到象牙、乌木均有使用,且多与防伪标记(如鱼袋)配套。例如,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用黄金鱼符,五品用银质,六品以下则为铜制;明清时期则流行象牙腰牌或乌木腰牌,材质与纹饰直接体现社会地位。
- 金属材质主导的等级标识:隋唐时期的鱼符、龟符严格按官阶划分材质,亲王与高官用黄金,中阶官员用白银,低阶官员仅能用铜料。武则天时期甚至将鱼符改为龟符,衍生出“金龟婿”的典故。
- 防伪与实用结合的配件:唐代鱼符需搭配对应等级的鱼袋(金饰、银饰或铜饰),宋代虽废除鱼符却保留鱼袋,仅凭袋上装饰即可辨别身份。
- 多元材质的明清腰牌:明代牙牌采用象牙、兽骨或金属,并刻有职务警示;清代腰牌则多用乌木或楠木,录入面部特征与用途,接近现代身份证功能。
- 特殊群体的专属材质:如皇太子的玉契、僧侣的木质度牒、商鞅变法中的竹板“照身帖”,材质选择既体现身份,也适应不同场景需求。
古代身份证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管理的精细化,材质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防伪与权力管控的重要手段。若想深入了解某朝代的细节,可进一步探讨其工艺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