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乱用谐音的现象随处可见,常见于广告宣传、网络用语、品牌命名等领域,虽有时能增添趣味性,但过度使用会破坏语言规范、误导大众认知,甚至引发歧义,影响信息传递效果。
一、广告领域的谐音滥用现象突出。许多商家为突出产品特色或吸引眼球,直接替换成语或常用语中的原字,如“默默无蚊”(蚊香广告)、“有杯无患”(水杯广告),虽短期可能引发关注,但长期看会误导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的规范用语习惯,模糊语言边界。
二、网络传播加速谐音梗泛滥。社交媒体和短视频中,为追求传播效率,创作者常使用谐音改编流行语,例如“蕉个朋友”“栓Q”等,虽有一定趣味性,但快速传播可能导致原意被曲解,甚至出现低俗化倾向,削弱语言的严谨性和深度。
三、品牌命名中的谐音风险。企业取名时,刻意利用谐音模仿知名品牌或热梗,如“康帅博”仿“康师傅”、“蓝月壳”仿“蓝月亮”,短期可能蹭热度,但易引发法律纠纷,同时破坏公平竞争环境,降低消费者信任。
四、节日与娱乐场景的谐音狂欢。春节“谐音梗红包”、影视剧名谐音宣传(如《西红柿首富》原名梗),虽能快速造梗,但也可能导致节日文化内涵被稀释,娱乐化过度后难以引发深层共鸣。
乱用谐音的短期效果显著,但长期过度使用可能弱化语言的规范性与文化价值。合理运用需平衡趣味性与规范性,在特定场景适度创新,同时避免滥用对大众认知的误导,才能让谐音真正成为语言的“调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