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是植物和动物共患的真菌性病害,典型症状表现为叶片/皮肤出现圆形凹陷病斑、黑色小点及粉红色黏液,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或动物器官衰竭。 其病原体炭疽杆菌(植物为胶孢炭疽菌)可通过接触、土壤、空气多途径传播,防治需结合早期识别与科学用药。
-
病害特征识别
- 植物炭疽病:初期叶片呈现水渍状红褐色小点,后期扩展为中央灰白、边缘深褐的圆形病斑,表面轮生小黑点(分生孢子盘),潮湿时产生粉红色黏液。果实病斑凹陷呈同心轮纹,枝条溃疡枯死。
- 动物/人类炭疽病:皮肤炭疽表现为无痛性黑色焦痂伴周围水肿;肺炭疽有高热、咳血;肠炭疽引发血便,病死率高。
-
传播与高危场景
- 植物通过病残体、雨水飞溅传播,高湿环境加速扩散。
- 动物和人类因接触病畜、污染土壤或吸入孢子感染,农牧民、屠宰从业者风险最高。
-
防治关键措施
- 植物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叶;喷施丙森·咪鲜胺或醚菌酯类药剂,避免碱性农药混用。
- 动物/人类防治:隔离病畜,接种疫苗;皮肤炭疽需早用青霉素,肺/肠炭疽需重症监护。
提示:发现疑似病斑应立即隔离污染源,植物病害可拍照比对典型症状,动物病例需上报疾控部门。 日常注意工具消毒与防护装备使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