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十三期学员档案是研究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的重要史料,完整记录了1936年入学、1938年毕业的1490名学员信息,涵盖步兵、骑兵、炮兵等多兵种,因抗战爆发经历南京至四川铜梁的辗转迁移,毕业生中涌现众多抗日将领。
-
历史背景与招生规模
十三期于1936年9月在南京入学,为黄埔南京时期最后一期,分步兵六队、骑兵一队、炮兵二队等,初始学员1490人。抗战全面爆发后,随校迁至四川铜梁,1938年9月毕业时留存1412人,部分学员如安徽泾县的翟其珍、旌德的江懋璋等档案明确记载了籍贯与年龄。 -
学员构成与地域分布
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如安徽宣城籍的翟其珍、赵万福,四川的徐祗则,山东的徐来祥等,年龄多在20岁左右,文化素质较高。部分档案详细到家庭住址,如绥远萨县的岳荣(步兵二队)。 -
战时迁移与毕业去向
因南京沦陷,学员经芜湖、武汉、长沙等地转移至铜梁,毕业后立即投入抗战前线。同期学员徐祗则回忆称“十三期与十一、十二期均在迁移中毕业”,印证了战时教育的特殊性。 -
历史价值与现存资料
现存档案包括学员名册、籍贯、科别等,但部分资料散佚。如宣城籍学员戴传芝、广德余显琮等名单,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批档案不仅是军事史的重要拼图,更承载了抗战一代的热血与牺牲,建议通过地方志或黄埔同学会进一步挖掘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