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MRI)中的低信号和高信号分别指图像中暗色(黑色)和亮色(白色)的区域,反映组织特性差异。低信号通常表示密度高或含水量低的组织(如骨骼、钙化),高信号则提示密度低或含水量高的组织(如水肿、脂肪)。信号强弱与成像序列(T1/T2加权)密切相关,例如脑脊液在T2加权像中呈高信号,而骨皮质在T1/T2加权像中均为低信号。
-
信号强度的物理基础
核磁共振信号由氢质子的弛豫时间(T1/T2)决定。短T1组织(如脂肪)在T1加权像中呈高信号,长T2组织(如水肿)在T2加权像中呈高信号。低信号可能源于质子密度低(如纤维组织)或弛豫时间异常(如急性出血)。 -
常见高低信号的组织类型
- 低信号典型表现:骨皮质、钙化灶、纤维组织在T1/T2加权像中均呈低信号;急性出血在T2加权像中因含脱氧血红蛋白呈低信号。
- 高信号典型表现:脂肪在T1加权像中呈高信号;水肿、炎症、肿瘤在T2加权像中因含水量高呈高信号;亚急性出血在T1/T2加权像中均可能呈高信号。
-
临床意义与疾病关联
信号变化可辅助诊断疾病。例如,脑梗死早期在T1加权像中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中呈高信号;恶性肿瘤因细胞水肿和坏死常在T2加权像中表现为高信号,边界不规则。需结合解剖位置、信号分布(局灶性或弥漫性)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理解核磁信号需结合具体序列和临床背景,单凭信号无法确诊。若检查报告提示异常信号,应咨询专业医生,必要时通过增强扫描或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定期随访对监测慢性病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