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派之父通常指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图里(Robert Venturi)或文学理论家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两人分别从建筑与文学领域奠定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文图里以“少即是无聊”(Less is bore)挑战现代主义教条,其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被誉为后现代建筑的开山之作;哈桑则通过《后现代转向》等研究,最早系统阐释后现代文化的多元性与不确定性。
-
罗伯特·文图里的颠覆性贡献
文图里1966年发表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直接抨击现代主义的“国际风格”,主张建筑应包容矛盾、隐喻与装饰。他设计的“母亲之家”以断裂山墙、夸张比例打破现代主义极简美学,成为后现代建筑典范。其“双重译码”理论强调建筑需同时满足专业与大众审美,推动设计走向多元。 -
伊哈布·哈桑的理论奠基
哈桑从文学批评角度提出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与“内在性”特征,将后现代文化定义为对权威的消解与多元对话。他率先将后现代主义从建筑扩展至文学、哲学等领域,其著作《后现代转向》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经典框架。 -
争议与共识
尽管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等学者也被视为后现代理论推手,但文图里和哈桑的早期系统性工作影响更广。文图里侧重实践与建筑语言革新,哈桑则构建了文化批判的理论体系,两者共同塑造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范式。
后现代主义并非单一流派,而是对现代性局限的反思浪潮。理解其起源需结合文图里的“矛盾美学”与哈桑的“文化解构”,二者至今仍启发着艺术、设计与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