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公账户诈骗近年来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诈骗分子利用对公账户每日转账限额高、资金流转不易被监测的特点,将其作为转移资金和洗钱的重要工具。
常见诈骗手段
- 假冒身份诈骗:诈骗分子冒充企业高管或合作伙伴,通过伪造指令要求财务人员向对公账户转账。例如,某企业财务人员被拉入虚假微信群,因未核实群成员身份,导致100万元被骗。
- 虚假合同诈骗:骗子伪造贸易合同,诱使企业将货款打入其提供的对公账户,随后消失。
- 钓鱼网站诈骗:诈骗分子制作与企业官网相似的钓鱼网站,诱导财务人员输入对公账户信息并转账。
- 内部人员勾结诈骗:企业内部人员与外部骗子勾结,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对公账户信息,将资金转走。
防范措施
-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转账汇款前务必通过电话或见面核实,避免轻信线上指令。
- 加强账户管理:建立严格的账户管理制度,采用多重验证措施,如单笔交易限额、双人验款等。
-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定期更新密码,安装杀毒软件,避免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可疑文件。
- 加强员工培训: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学习防诈骗知识,提高防范意识。
典型案例
- 某企业财务人员因轻信微信群内的“老板”指令,向诈骗账户转账100万元,导致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 范某因贪图小利出售对公账户,该账户被用于诈骗,涉案金额高达百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
总结
企业对公账户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企业需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同时提高员工防诈骗意识,避免因管理疏漏或信息泄露造成资金损失。如遇可疑情况,务必第一时间报警处理,切勿因侥幸心理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