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至今仍以武术流派形式存在,但已非武侠小说中的宗教门派,而是融入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符号。其核心传承分散于四川多地,并与茶道等文化结合形成新形态,虽影响力不及少林,但通过武校、表演等形式延续着千年武学脉络。
历史上作为道教分支的峨眉派强调内外兼修,明代与少林、武当并称武林三大宗,清代因社会变迁逐渐式微。现代考证显示,其武术体系分解为“五花八叶”支系,分布于乐山、成都等地,部分传人仍在教授传统拳械。1980年代四川官方曾抢救性收集2368种套路,远超同期少林武术规模,但商业化程度较低。
当代峨眉派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武术传承多元化,既有传统武馆教授“峨眉十二桩”等功法,也有景区推出的体验项目;二是文化跨界融合,如茶道与武术结合的表演体系,衍生出“禅茶”“太极茶道”等分支;三是国际传播加速,欧美多国设立武术协会推广白眉拳等技法。
若想接触真实峨眉派,可关注乐山文武学校的展演,或体验峨眉山景区的武术文化项目——但需注意,金庸笔下的“灭绝师太”等角色纯属文学创作,现实中的传承者并无宗教背景,更多是民间武术家与文化推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