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辞职途中游褒禅山后写下的散文名篇,以游记为载体探讨"志、力、物"三者关系,揭示只有坚定意志、足够实力并辅以外部条件才能达成目标,其核心思想对当代仍具启发。
文章开篇介绍褒禅山与华山洞渊源,指出"花山"因音误传为"华山",点明游记背景。主体分两部分:前半写游览经历,后半借景抒情议论。游览路线中,作者与四人持火把深入后洞,起初景致奇伟,但因体力不济在众人退缩时跟随出洞,错失更深处景观,由此引出核心观点——奇景常在险远,需具备"志、力与外物辅助"方能抵达,且即便尽力未达目标亦可无悔。文中对"世之奇伟常在险远"与"深思慎取"的强调,不仅关联变法精神,更暗含治学态度需严谨。
写作手法上,全文虚实结合:以游山经历映射人生哲理,用"火把将尽"等细节强化抉择困境,通过前后洞对比突出难度差异,并借仆碑谬传引申对史料考据的批判。行文逻辑严密,从现象到结论层层递进,兼具游记的生动性与论说的哲理性。
总结而言,《游褒禅山记》凭借精妙的叙事结构与深刻思想内核成为古典散文典范,其揭示的人类进取与局限的辩证关系,至今仍能引发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