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自建房普遍存在设计随意、施工不规范、监管薄弱等问题,安全隐患突出;解决需从专业设计、工匠培训、审批监管、安全排查四方面入手,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
-
设计施工隐患
多数自建房缺乏专业设计,随意加层改扩建,结构不合理。材料以次充好(如水泥比例不达标)、施工队伍无资质,导致抗震抗风能力差。部分房屋甚至占用耕地或切坡建设,加剧地质风险。 -
监管机制缺失
审批部门职责分散(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等),信息不互通,形成监管空白。基层执法力量不足,对违建、擅自改经营场所(如民宿、饭店)难以及时查处。 -
系统性解决措施
- 规范审批流程:推行“一户一宅”,合并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宅基地批准书》,要求二层以上房屋采用标准设计图或专业图纸。
- 强化工匠培训:开展技能认证,建立工匠信用评价体系,推行“工匠负责制”,提升施工专业性。
- 动态安全排查:乡镇政府牵头定期排查,重点整治经营性自建房,对危房下发风险告知书,强制撤离或加固。
- 技术支援普及:免费提供通用设计图集,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验收,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建房全程可追溯。
农民需增强安全意识,避免盲目扩建;政府需压实监管责任,形成“审批-建设-使用”闭环管理,从源头杜绝“带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