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次征集志愿中,某些专业由于市场需求大、报考人数多或录取标准较高,通常表现较好。以下是一些在二次征集志愿中表现较好的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高校提供多种项目
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均在二次选拔中提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人工智能班(智班)、雷军本硕博班等。
这些项目通常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未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由于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导致这些专业在二次征集志愿中备受青睐。
高就业率和薪资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率和薪资水平在各行各业中名列前茅,吸引了大量优秀学生报考。高就业率和薪资水平使得该专业在二次征集志愿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考生和家长对其认可度高。
人工智能
专注于高端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等高校在二次选拔中重点招收人工智能班(智班),旨在培养具有人工智能领域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迫切。因此,该专业在二次征集志愿中表现优异。
广泛应用和市场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市场需求大,推动了该专业的快速发展。广泛的行业应用和持续的市场需求使得人工智能专业在二次征集志愿中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
顶尖学府的重点专业
山东大学的“泰山学堂”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上进行全校范围内的二次选拔,旨在培养未来的国际一流科学家。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多个高校的二次选拔中都有涉及,显示出其在学术界的重视程度。
学术和科研前景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术和科研前景广阔,许多顶尖高校的数学系都提供丰富的科研机会。学术和科研前景使得该专业在二次征集志愿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吸引了大量优秀学生报考。
物理学
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多个高校的二次选拔中都有涉及,如山东大学的“泰山学堂”和南开大学的伯苓班等。物理学的基础地位使其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吸引了大量优秀学生报考。
科研和技术应用
物理学在科研和技术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动了该专业的快速发展。科研和技术应用的需求使得物理学专业在二次征集志愿中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化学
化工和材料科学的支撑
化学专业也在一些高校的二次选拔项目中出现,如山东大学的“泰山学堂”。化学作为化工和材料科学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吸引了大量优秀学生报考。
科研和工业应用
化学在科研和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动了该专业的快速发展。科研和工业应用的需求使得化学专业在二次征集志愿中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在二次征集志愿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专业通常表现较好。这些专业由于市场需求大、报考人数多或录取标准较高,吸引了大量优秀学生报考。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应结合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综合考虑专业的就业前景、个人兴趣和发展空间等因素,做出合适的选择。
二次征集志愿中哪些专业有优势?
在二次征集志愿中,虽然部分专业可能被视为冷门,但也存在一些具有优势的专业。以下是一些在二次征集志愿中具有优势的专业:
1. 公办高校的优势专业
- 公办高校:在二次征集志愿中,公办高校占有一定比例,这些高校通常师资力量充足,教学质量较高,实习设施完善。例如,名称为“XXX高等专科学校”的院校全部为公办院校,这些高校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积淀深厚,在一定区域或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 新增热门专业
- 新增专业:许多高校在二次征集志愿中新增了专业和计划,这些新增专业多为热门专业,有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例如,文科综合志愿中,213所高校在本次征集志愿中新增了专业和计划;理科综合再次征集志愿中,245所高校在本次征集志愿中新增了专业和计划。
3. 传统工科和农林类专业
- 传统工科:如生物、化学、制药、材料学、环境科学、矿业、冶金、地质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征集志愿中占比较大,且社会认可度较高。
- 农林类专业:农林类专业在某些地区和高校中也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潜力。
4. 医学与护理专业
- 医学类专业:随着人们对医疗健康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医学类专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尤其是护理专业,男护士在急诊、ICU等科室具有独特优势,就业竞争力强,工作稳定且晋升机会多。
5. 高校二次选拔的王牌专业
- 王牌专业:一些高校在二次选拔中会开放其特色或优势学科,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致远荣誉计划”涵盖了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基础科学领域,以及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方向。
二次征集志愿的填报策略和技巧有哪些?
二次征集志愿的填报策略和技巧如下:
1. 密切关注,抓紧填报
- 及时获取信息:各批次征集志愿的时间较短,考生和家长需密切关注教育考试院网站,及时获取填报时间和剩余计划的信息。
- 尽早填报:每批次征集志愿的截止时间一到,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将自动关闭,考生要尽早填报,不要错失良机。
2. 量力而行,合理定位
- 避免盲目冲高:一些征集志愿中的“好学校”往往更抢手,如果分数不占优势,很难被录取。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院校和专业。
- 冷热结合:在填报志愿时,注意专业的冷热搭配,不要只关注“热门”院校和“热门”专业,应“冷热”结合,使志愿形成合理梯度,提高录取机会。
3. 梯度填写,遵循“稳冲保”原则
- 设置合理梯度:第一个征集志愿可以冲一冲,报的稍高一点;第二个征集志愿要稳一稳,选一个跟高考分数差不多的学校专业;第三个征集志愿要选一个保底的学校专业,确保有学校读。
- 拉开档次:志愿与志愿之间一定要有分数的级差,学校之间要拉开档次,这样才会提升被录取的概率。
4. 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
- 关注公办高校:在征集志愿中,公办高校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是名称为“XXX高等专科学校”的,全部为公办院校,收费低廉,社会信誉度较高。
- 新增专业:部分高校在征集志愿中新增了热门专业,有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考生可以关注这些新增专业。
5. 了解往年情况,参考历史数据
- 研究往年征集志愿:考生可以去省教育考试院的官网上查,查询最近三年甚至最近五年的征集计划名单,分析哪些学校出现频率高,作为选择对象。
- 利用顺口溜记忆:普通志愿看征集,征集志愿看往年,一次征集看两次,两次征集看三次。
6. 注意特殊要求和限制条件
- 查看招生简章:在填报征集志愿前,仔细阅读招生简章和录取规则,了解院校和专业对考生的特殊要求,如身高、单科成绩等。
- 服从调剂:如果考生对专业没有特别要求,建议选择服从调剂,以增加录取机会。
二次征集志愿与第一次征集志愿的区别是什么?
二次征集志愿与第一次征集志愿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机会的独特性:
- 第一次征集志愿:在某一批次的高校第一志愿录取结束后,针对未满额的院校,省教育考试院会公布具体的招生缺额计划,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缺额计划进行第一次征集志愿的填报。这次机会让在第一志愿录取中落选的考生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
- 第二次征集志愿:在第一次征集志愿录取结束后,针对仍有缺额的院校再次进行的征集志愿。这意味着那些在第一志愿及第一次征集志愿中未能被录取的考生,将有第三次填报志愿的机会。
-
参与条件的明确性:
- 两次征集志愿的参与条件是一致的,考生必须达到分数要求且当前未被任何高校录取。也就是说,考生在填报征集志愿前,应当先查询自己的录取结果,已经被高校录取的考生是不允许参与征集志愿的。
-
调档原则的差异:
- 征集志愿的调档是基于“位次优先、遵循自愿、一轮投档”的原则。当考生们选报完院校志愿和院校服从调剂志愿后,教育考试院会按照1:1的调档比例进行投档。这里的关键在于,所有参与征集志愿的考生都会根据他们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分数较高的考生在征集志愿中的录取几率会明显高于分数较低的考生。
-
征集志愿的计划和院校选择:
- 第一次征集志愿通常会公布较多的院校和专业供考生选择,而第二次征集志愿可能会剩下一些相对冷门或地理位置偏远的院校和专业。考生需要注意选择那些自己能够接受的院校和专业,因为一旦被录取,就不能再退档调换。
-
录取分数的变化:
- 有些情况下,第二次征集志愿可能会降分录取,特别是对于那些计划余额较大的院校或专业。考生应关注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降分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参与第二次征集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