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是一部综合性法律框架,旨在通过基于风险的方法监管欧盟市场上可用的人工智能系统。以下是对该法案主要内容的详细解读。
风险分类与管理
风险等级划分
- 四个风险等级: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人工智能系统分为四个风险等级:不可接受的风险、高风险、有限风险和无明确风险。不可接受的风险系统因对基本权利、健康与安全的威胁过高而被禁止在欧盟市场销售。
- 高风险系统:包括生物识别、关键基础设施、教育和职业培训、就业管理、执法、移民和边境管控、司法和民主程序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需满足特定的技术和伦理要求才能在市场上投放。
- 低风险系统:如垃圾邮件过滤器或AI驱动的视频游戏,这些系统既未被禁止也不属于高风险,但必须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并可自愿采用行为准则。
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
- 风险评估与缓解:法案要求高风险系统的运营者进行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确保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适当的准确性、稳健性和网络安全性。
- 数据治理:系统训练、验证和测试使用的数据必须适合其预期用途,确保数据质量和合规性。
- 透明度与信息提供:系统的开发应确保向用户提供适当的透明性和信息,用户必须被告知他们正在与AI系统交互。
高风险系统的义务
技术要求
- 全生命周期管理:必须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建立持续且迭代的风险管理体系。
- 数据治理:确保用于系统训练、验证和测试的数据适合系统的预期用途。
- 技术文档:在系统投放市场前,需编制技术文档。
- 记录保存:系统应具备自动记录事件的能力,以支持记录保存。
- 透明性与信息提供:系统的开发应确保向用户提供适当的透明性和信息。
- 人工监督:系统的设计应允许适当的人工监督,以预防或最小化对健康、安全或基本权利的风险。
供应商和开发者的义务
供应商需履行操作义务,包括进行合格评定、起草合格声明以及建立上市后监测系统。开发者需进行基本权利影响评估,以确定高风险AI系统部署的潜在影响及其后果。
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的义务
技术文档与版权政策
通用人工智能模型(GPI)需编制技术文档并提供欧盟版权政策。
训练数据和使用算力
如果某些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使用的算力超过1025 flop(浮点运算次数),则需进行额外的合规性评估。
法律责任与合规
违规行为处罚
对违规行为处以重罚,最高可达3500万欧元或涉案公司全球总营业额的7%。
合规性评估与注册
系统需在欧盟数据库中注册,并标注CE标志以表明其符合性,之后才能投放市场。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通过基于风险的方法,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人工智能系统提出了详细的技术和伦理要求。高风险系统需履行最严格的义务,包括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数据治理和透明性要求。通用人工智能模型也需满足特定的合规性要求。对违规行为的严厉处罚和对合规性评估的强调,确保了法案的实施效果和执行力。
人工智能法案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人工智能法案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准入与竞争环境
- 平等发展权:中小企业享有法定的“平等发展权”,确保市场准入门槛不因不正当竞争等行为而实质性提升。这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体系,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 竞争机会与条件:各类市场主体能够获得实质平等的竞争机会和竞争条件,防止大型企业利用其资源优势形成垄断,限制其他市场主体的进入。
合规成本与技术要求
- 合规成本增加:人工智能法案对技术透明度、伦理审查和数据安全标准有严格要求,可能导致中小企业的合规成本显著增加,尤其是小型企业可能面临巨大压力。
- 技术要求提升:中小企业需要满足高质量的数据集、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人为监督等要求,这对它们的技术能力和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创新与发展支持
- 财税与融资支持:通过设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管理部门,确保相关专项资金能够流向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促进其获取科技研发的必要资金。
- 科研创新支持:搭建由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鼓励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协同合作,形成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数据安全与伦理要求
- 数据安全标准:中小企业需要遵循严格的数据安全标准,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这对它们的数据管理和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 伦理审查:人工智能法案强调伦理审查的重要性,中小企业需要在技术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考虑伦理因素,避免潜在的社会和法律风险。
人工智能法案如何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人工智能法案通过多种措施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分级管理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人工智能系统分为不可接受的风险、高风险、有限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级别,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系统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管要求。高风险系统必须采取更严格的数据保护和安全措施。
- 中国:也在考虑借鉴欧洲的风险分类方法,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风险分级管理,以确保不同风险级别的系统都能得到适当的安全保障。
数据保护原则
- 欧盟:延续《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原则,要求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必须符合现有的隐私和数据保护规则。高风险系统需要特别注意数据的质量、完整性和透明度。
- 中国: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PIPL)等法律法规,要求AI系统在处理个人信息时遵循最小必要、告知同意等原则,为后续AI立法提供了个人隐私保护框架。
算法透明与可解释性
- 欧盟:要求高风险AI系统提供足够的信息,使监管机构和使用者能够理解AI决策逻辑,例如要求“可解释的算法”以及在关键决策场景下提供有意义的解释权。
- 中国:也在法规中强调了算法透明原则,要求算法推荐服务公示基本原理和目的,并在显著影响用户权益时提供说明和承担责任。
用户权利
- 欧盟:赋予用户知情权、更正删除权等,用户可以要求删除其个人数据或拒绝AI系统的处理。
- 中国:法规赋予用户选择权和知情权,例如允许用户关闭个性化推荐,以增强对算法的控制。
数据安全措施
- 欧盟:对高风险AI系统的数据标注实践作出具体规定,要求训练、验证和测试数据集具有相关性、充分代表性,并尽可能无错误,同时在预期用途方面完整。还要求特殊类别的个人数据在重复使用方面受到技术限制,并受到最先进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如匿名处理的约束。
- 中国:通过《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要求企业在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人工智能法案对传统就业市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人工智能法案对传统就业市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人工智能法案对传统就业市场的影响
-
就业替代效应:
- 低技能岗位减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导致大量低技能、重复性工作岗位的减少。例如,制造业中的流水线工人、客服中心的接线员、银行柜员等职业正被自动化系统取代。
- 中高技能岗位受影响:即使是中高技能岗位,如初级法律、会计、基础编程等工作,也因AI技术的普及而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
就业创造效应:
- 新兴职业的出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职业,如AI伦理师、数据隐私顾问、智能系统训练师等。
- 技能需求的变化:新的技能需求应运而生,推动了教育和培训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数字技能和跨领域知识。
-
就业市场极化:
- 高技能与低技能岗位分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导致就业市场出现极化现象,高技能劳动者受益,而低技能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 收入不平等加剧: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
应对策略
-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 制定合理的数据隐私保护政策:防止算法歧视等现象的发生,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 建立灵活的就业保障机制:为被替代的劳动者提供缓冲与支持,帮助他们顺利转型。
-
加强教育和培训:
- 提升劳动者的数字技能: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新的技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
- 推动高校AI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高水平的AI人才。
-
促进人机协作:
- 探索人机协作的新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促进人机和谐共生,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 增强人机合作: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作将成为常态,劳动者需要学会与AI系统协同工作。
-
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 鼓励AI与各行业的融合: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医疗等传统产业的融合,创造更多AI技术应用型岗位。
- 抓住新兴职业的机遇:积极开发和利用新兴职业带来的机遇,促进就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