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课程安排中,通常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近代史”),然后再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以下是具体的安排与原因分析:
1. 课程开设顺序
根据多数高校的安排,近代史一般在大一阶段开设,而毛概则在大二阶段开设。例如:
- 大一上学期: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
- 大一下学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代史)。
- 大二上学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
- 大二下学期: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概)。
2. 先学习近代史的原因
- 历史背景的铺垫:近代史课程主要讲述从1840年**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涉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革命历程以及重要历史事件。这些内容为理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历史背景。
- 思想体系的逻辑:近代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以及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的探索。这些内容为后续学习***思想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思想铺垫。
-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近代史课程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为毛概的学习打下思想基础。
3. 近代史与毛概的关联性
- 近代史是毛概的基础:***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近代史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理解毛概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
- 历史与理论的结合:近代史和毛概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前者注重历史事实的梳理,后者则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两者的学习顺序有助于学生从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课程安排中通常先学习近代史,再学习毛概。这种安排既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体系,也便于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