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重点分析了**战争前后中国与世界的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以下是第一章内容的详细总结:
1. **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 经济: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小农经济是基本生产结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 政治: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文化: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辅以法家思想以巩固专制统治。
- 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 政治腐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导致政治体制僵化。
- 经济停滞: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发。
- 对外封闭: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
- 科技落后:未能及时吸收工业革命的成果,逐渐与世界脱节。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 资本主义兴起: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 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
- 殖民扩张:西方国家为满足资本扩张的需求,开始对中国等东方国家进行侵略。
2. **战争的爆发
- 背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导致中国社会矛盾加剧。
- 过程: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在1842年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 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 资本-帝国主义的主导:西方列强逐渐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 封建势力的勾结: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中国人民。
- 自然经济的破坏与保留:虽然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
- 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未成为社会经济主体。
- 不平衡的发展:近代中国各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发展极不平衡。
- 人民的苦难:人民毫无政治权利,生活极度贫困。
4.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新兴阶级的出现:除了原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新的社会阶级。
- 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 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5. 历史意义与教训
- 历史意义:**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 教训:一个国家要避免被侵略和奴役,必须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努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强大。
以上内容概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的核心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需更详细的资料,可参考以下来源: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二章总结 - 知乎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