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是对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当前水平的详细分析。
技术水平
L2+级自动驾驶
截至2024年,中国L2级新乘用车渗透率已突破50%,部分车企已实现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的初步落地。L2+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标志着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和自动泊车等,显著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核心部件
中国在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核心部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国产激光雷达价格大幅下降,国产化率超过84%。高算力芯片如英伟达Orin和地平线征程5在市场占有重要地位,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
核心部件的突破不仅降低了对进口高端技术的依赖,还提升了国内供应链的自主性和竞争力,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车路云协同技术
车路云协同技术成为中国自动驾驶的新趋势,通过“车、路、云、图”高效协同,提升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效率。车路云协同技术通过整合车载传感器、路侧设备和云端数据,实现了更全面的交通环境感知和更精确的决策,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市场应用
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
广州、武汉等地已开通市中心至机场、高铁站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专线,收费与网约车相当,且运营时段覆盖早晚高峰。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运营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从测试阶段向实际应用迈进,不仅提升了出行效率,还为未来无人驾驶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运营经验。
无人驾驶商用车
无人驾驶卡车技术在物流行业带来变革,图森未来等公司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无人驾驶商用车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交通事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特别是在矿山、港口等特定场景下,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政策环境
法律法规
2024年,中国发布了多部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国家标准,如《GB 44497-2024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和《GB/T 44721-2024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助于提升行业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支持
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了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累计测试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应用场景丰富多样。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促进了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商业化进程。
未来展望
技术升级
预计到2027年,中国高阶智驾渗透率将达35%,自动驾驶市场规模超3800亿元。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将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商业模式创新
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将带来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如共享无人出租平台和无人驾驶保险等新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推动了整个交通出行行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的共同推动,中国有望在全球自动驾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自动驾驶技术将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主要城市有哪些?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主要城市包括:
-
北京:
-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在自动驾驶领域走在了前列。2020年,北京亦庄和海淀开始试乘自动驾驶车辆。2021年,北京开放了20平方公里的城市道路作为无人化测试路段,允许百度和小马智行开展主驾无人的道路测试。2022年,北京向百度和小马智行颁发了国内首批自动驾驶车辆收费通知书,标志着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的开始。
-
上海:
- 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22年,上海加快了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应用,推动智能公交、无人环卫、无人配送等新业态的探索。上海的目标是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并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
-
广州:
- 广州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多项“全国第一”,包括第一个批准5G远程驾驶测试的城市、第一个发放载客测试牌照的城市等。广州南沙区已经开展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收费运营,并且在中心城区主干道上进行道路测试。广州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应用。
-
深圳:
- 深圳在自动驾驶立法方面走在前列,2021年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了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车辆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划分。深圳还在妈湾智慧港开展了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的测试,推动了自动驾驶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
-
杭州:
- 杭州是中国东部的重要城市之一,也在积极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杭州的自动驾驶测试和应用场景丰富,涵盖了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配送、无人环卫等多个领域。
-
武汉:
- 武汉是中国中部的重要城市,早在2020年就被列为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在自动驾驶测试和示范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开放了多条测试道路,并开展了无人驾驶公交、无人环卫等应用场景的测试。
-
长沙:
- 长沙是全国首个面向公众开放的自动驾驶载人测试城市,2020年向百度发放了全国首批试运营示范通知书和无驾驶人测试通知书。长沙建立了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支持自动驾驶车辆在24小时不间断的封闭测试场进行测试。
-
苏州:
- 苏州致力于成为全国首座自动驾驶规模商用之城。苏州积极建设示范区,推动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和应用,涵盖了无人零售车、物流车、安防车、清扫车等多种应用场景。苏州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商用。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研发与创新
- 路测里程与接管率: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L4级自动驾驶路测里程突破2.3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750圈。百度Apollo、小鹏XNGP等系统在复杂城市道路接管率降至0.0005次/千公里,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技术正式迈入"全场景可信赖"阶段。
- 核心硬件自主突围:地平线征程6芯片算力突破560TOPS,能效比达8.2TOPS/W,量产成本较英伟达Orin下降40%;速腾聚创128线激光雷达价格下探至399美元,点云密度较国际竞品提升30%。
- 车路协同基建狂飙:雄安新区建成全球首个"全息感知智慧道路",通过5.5G网络实现200ms级车路云协同响应;深圳前海部署4000根智能灯杆,融合毫米波雷达与边缘计算单元,事故预警准确率达99.97%。
商业化应用与市场表现
- 量产车型全球领跑: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实现匝道全域通行成功率98%,华为ADS 3.0在无图模式下攻克"鬼探头"识别难题。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78万辆,其中搭载L2+以上智驾系统的车型占比达64%,欧洲市场每3辆智能电动车就有1辆来自中国品牌。
- 自动驾驶出行平台:萝卜快跑已在全国范围实现100%全无人驾驶运营,订单已突破900万单,计划将世界领先的AI和自动驾驶技术带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政策标准与专利储备
- 政策标准双向突破:工信部发布全球首个《自动驾驶系统预期功能安全(SOTIF)中国方案》,涵盖1367项场景库与评估体系;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启动车内无人商业化试点,单日订单峰值突破15万单。
- 专利储备:毕马威报告显示,中国智能驾驶专利储备达28.6万件,占全球总量的41%。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是什么?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研发与突破
- 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包括融合感知、车路信息交互、高精度时空服务、智能路侧系统、智能计算平台、网络安全等。
- 完善测试评价方法和测试技术体系:组织开展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测试理论研究,完善相关测试评价方法和管理制度,推动检测设备、数据分析软件、虚拟仿真系统等测试工具链的自主研发与制造。
- 研究混行交通监测和管控方法:研究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混行情况下的交通特性及影响机理,支撑建立可靠高效的运行监测体系。
标准规范与政策环境
- 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快自动驾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重点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加强汽车与基础设施、信息通信等标准的协同。
- 政策环境营造:及时制定完善促进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应用政策举措,完善测试管理体系,营造引领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试点示范与产业化落地
- 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试点和示范应用:支持开展自动驾驶载货运输服务、稳步推动自动驾驶客运出行服务,以及鼓励自动驾驶新业态发展。
- 建设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
产业生态与协同发展
- 推动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级架构的云控基础平台,构建汽车、能源、智慧城市等融合互动的产业生态。
- 促进聪明的车与智慧的路协同发展:分类推出适应自动驾驶的基础设施标准规范,促进车路协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