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创新举措,其核心目标和意义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下从定义、背景、目标、意义及具体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 定义
“大思政课”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通过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全时空领域的鲜活思政教育素材,构建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教育体系。它不是独立的课程,而是在传统课堂思政课基础上的延伸和创新,旨在实现知、情、意、行等多要素的协同融合。
2. 背景
“大思政课”的提出,源于***总书记对学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高度重视。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这一指示,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3. 目标
“大思政课”的主要目标包括:
- 立德树人:培养拥护中国***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 教育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 开门办学: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现实性。
4. 意义
“大思政课”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通过全时空、多维度、多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促进教育创新发展:破解传统思政课存在的“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入脑入心。
-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
5. 实施措施
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教育部等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
- 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开门办思政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加强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觉悟。
- 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确保教育质量。
总结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传统思政课的深化与拓展,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