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其核心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下从定义、目标、特点和实施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 定义与本质
“大思政课”是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教育体系。它不是独立的课程,而是对传统课堂思政课的延伸和创新,旨在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2. 目标与意义
“大思政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通过改革创新思政课建设,推动知、情、意、行的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它还肩负着以下重要意义:
-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教育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 提升思政引领力:通过构建贯通衔接的育人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3. 特点
“大思政课”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视野开阔性:从单一课堂教学扩展到学校、社会、家庭等多领域。
- 时空延展性: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
- 内容针对性: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热点,增强教育内容的现实感和吸引力。
- 方法开放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实践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等,提升教育效果。
4. 实施措施
根据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其主要措施包括:
- 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课程质量。
总结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全时空、多领域、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这不仅有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