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大思政”是两个既相关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它们在内涵、实施路径和目标上各有侧重。
1.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定义: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强调纵向衔接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横向贯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场域。它旨在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核心内容:
- 纵向衔接:不同学段(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相互衔接,确保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层次性。
- 横向贯通:将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场域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合力。
- 资源整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线下与线上教育相联通的综合体系。
2. “大思政”
定义:
“大思政”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广泛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通过整合全社会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发展,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
核心内容:
- 视野开阔性:强调历史、实践、国际等多维视野,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大课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资源整合性: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挖掘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各种资源,构建“大课堂”“大平台”,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格局。
- 育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为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
3. 两者的关系与区别
联系:
- 两者都旨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效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大思政”理念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大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
- 范围与对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主要聚焦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中学、大学),而“大思政”覆盖更广,包括高校、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
- 实施路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侧重于教育目标的衔接和课程资源的整合,而“大思政”更强调全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协同育人。
- 视野与目标:“大思政”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注重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结合,其目标更加宏观和长远。
4. 总结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大思政”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大思政”目标的重要路径。两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一致,但在实施范围、路径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有助于落实“大思政”理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