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从背景与意义、学生感受和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思政课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思政课的建设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例如,《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思政课要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融合。意义
- 塑造价值观:通过思政课,学生能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 培养社会责任感:思政课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发展历程和社会责任,增强家国情怀和使命感。
- 应对成长困惑:在思想活跃、可塑性强的青少年阶段,思政课帮助学生解答成长中的困惑,防止价值观的偏差。
二、学生对思政课的感受
积极感受
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生。例如,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明确了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了法治意识。常见问题
- 内容枯燥: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案例和生活化表达,导致学习兴趣不足。
- 方式单一:传统讲授方式较多,互动性和实践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三、对思政课的建议
教学内容创新
- 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例如结合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等,使理论内容更加生动易懂。
-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课的意义。
教学方式改进
- 推动课堂互动,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 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视频、图片等丰富课堂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评价机制优化
-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动态和社会实践纳入考核范围,避免“唯分数论”。
师资力量提升
- 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的教师队伍。
总结
思政课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生反馈中也暴露出内容枯燥、方式单一等问题。未来,应通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评价机制优化和师资力量提升等措施,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