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将思政课堂从传统的教室拓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行走中体验、感悟和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内容,还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以下从定义、实践案例、教育意义及感悟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1. 什么是“行走的思政课”?
“行走的思政课”是一种将思政课教学空间从校园扩展到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参观游览、考察调研、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增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能力。
2. 实践案例:如何让思政课“行”在路上?
(1)江南大学的“红色之旅”
江南大学将乡村振兴、教育脱贫等领域作为思政课堂的实践舞台。例如,40余名学生通过走访无锡地区100余位抗美援朝老兵,开展口述史访谈,形成《我不是“英雄”》访谈录和视频资料,并在江苏各地巡回展出。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历史,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2)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红色音乐合唱比赛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每年举办红色音乐合唱比赛,至今已有22年的历史,吸引了超过16万名学生参与。他们通过演唱红色歌曲、创编情景剧、走访老党员等活动,将红色精神传播到社会。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
(3)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码头教学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将思政课堂搬到码头一线,让学生亲身感受港口的发展变迁,见证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成就。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感悟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力量。
3. 教育意义:为何“行走的思政课”如此重要?
(1)增强实践性和感染力
“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实践,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深刻感悟。这种模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推动知行合一
***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注重实践性,将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正是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将人生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
“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注重思想教育,还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江南大学学生通过调研、访谈等活动,锻炼了调研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感悟启示:从“行走的思政课”中汲取力量
“行走的思政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深刻的感悟和人生启迪。例如,宁夏固原的师生每年徒步前往烈士陵园,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悟信仰的力量。这种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精神的伟大,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总结
“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历史、锤炼品格、增强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内容,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正如***总书记所言,思政课要讲深、讲透、讲活,而“行走的思政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