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根据参与机构类型和合作目标进行划分,以下是常见的合作模式及特点:
一、院校间联合培养
- 高职专科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
例如南京审计大学与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联合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基础课程,在本科阶段完成专业课程,部分省份统招。
- 中外联合培养
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和专业,部分属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培养的“协和医班”,学生注册北航学籍,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二、校园与企业联合培养
- 校企合作模式
常见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实习安排等,部分班级以企业命名(如“XX公司联合培养班”)。例如某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课程。
- 校地合作模式
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同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区域经济需求。例如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建立职业培训基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三、其他合作模式
-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部分属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学生在国外院校学习期间可获得中国高校学分,回国后授予中国学位。
- 现代学徒制
学生与企业的“双导师”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例如河北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推动的产教融合模式。
- 联合研究项目
学生参与跨机构科研项目,促进知识共享和学术交流,例如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申报国家级课题。
四、常见培养模式类型
-
学分互认模式 :双方认可对方学分,学生可跨校修读课程。
-
师资共享模式 :教师在不同机构间交流授课,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
-
科研合作模式 :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总结
联合培养通过多元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常见于院校间、校企间及校地间,形式涵盖双学位、交换生、中外合作、现代学徒制等,满足不同领域人才培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