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会计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会计基础概念
- 会计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资产是企业拥有的资源;负债是企业需偿还的债务;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权益份额;收入与费用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活动成果。
- 会计等式:“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是基本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是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会计原则
- 持续经营原则:假定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而不是即将面临破产清算。
- 会计分期原则: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划分为等距的会计期间,如月度、季度、年度,以便定期编制财务报告。
- 历史成本原则:企业的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会计核算方法
- 设置账户: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如设置 “库存现金” 账户,用来核算企业的现金收支情况。
- 复式记账: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如企业购买原材料,会同时在 “原材料” 账户和 “银行存款” 账户或 “应付账款” 账户中进行记录。
- 填制和审核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也是审核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 登记账簿: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将经济业务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到具有专门格式的账簿中去的一种方法。
- 成本计算: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的对象和标准进行归集和分配,以计算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 财产清查:通过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和核对,确定其实存数,并查明实存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方法。
-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定期总括地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报告。
会计凭证与账簿
- 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凭证;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 会计账簿:包括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等。日记账如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用于逐日逐笔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支情况;总账是对所有账户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簿;明细账则是对总账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用于详细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
财务报表
-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展示了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情况。
- 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等项目。
- 现金流量表:记录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情况,有助于了解企业的现金收支状况和资金周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