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你提供 10 篇古诗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第一篇
- 原文:《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题目:
- 这首诗中把春风比作了什么?
- 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 答案:
- 把春风比作剪刀。
- 描绘的是春季的景色。
第二篇
- 原文:《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题目:
- 诗中用哪些景物衬托出春山的幽静?
- “月出惊山鸟” 一句中 “惊” 字好在哪里?
- 答案:
- 用桂花飘落、月亮升起、山鸟啼叫等景物衬托出春山的幽静。
- “惊” 字生动地表现出月亮升起,月光洒下时,山鸟被惊醒的情景,以动衬静,更显春山的幽静。
第三篇
- 原文:《桃花源记》陶渊明(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题目:
- 解释下列加点词:俨然( );阡陌交通( )。
-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桃花源的景象。
- 答案:
- 俨然:整齐的样子;交通:交错相通。
- 桃花源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都和外面的人不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第四篇
- 原文:《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题目:
- 文中作者认为 “陋室不陋” 的原因是什么?
- 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惟吾德馨,即因为自己品德高尚。
- 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再次强调 “陋室不陋”,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五篇
- 原文:《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题目:
-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 文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
- 答案:
- 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突出莲花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 写出了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既不孤高自许,也不迎合世俗的品质。
第六篇
- 原文:《三峡》郦道元(节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题目:
- 解释下列加点词: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 )。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夏水和春冬之水的特点。
- 答案:
- 沿溯: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奔:飞奔的马。
- 夏水特点: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春冬之水特点:清澈,景色秀丽,趣味良多。
第七篇
- 原文:《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题目: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的 “悠然” 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悠然” 写出了作者悠闲、闲适、自在的心境,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享受。
-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以及追求宁静、自由、超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着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第八篇
- 原文:《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题目:
- 诗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案:
- 描绘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里却长满了野草树木的荒凉景象,表现了国家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
-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第九篇
- 原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题目:
- 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 下片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 答案:
- 上片描绘了一幅荒凉、肃杀的边塞景象,秋风萧瑟,大雁南飞,边声四起,群山连绵,一座孤城在长烟落日中紧闭城门。
- 表达了词人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因为战争未平,功业未就,所以无法回家,只能借酒消愁。
第十篇
- 原文:《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题目:
- 词中 “亲射虎,看孙郎” 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分别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亲射虎,看孙郎” 运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作者以孙权自比,表现自己的英武豪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让自己有机会到西北边疆杀敌报国。
- 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