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志愿不一定会被录取,其录取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如下:
- 分数因素:
- 过线是前提:参加征集志愿的考生,高考成绩必须达到批次线且没有被录取。在征集志愿里,分数高的考生被录用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分数低的考生。因为征集志愿整合完毕后,教育考试院依照 “位次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 这一平行志愿投档原则,以 1:1 的调档比例实施投档,以供学校审查录取。也就是把所有参加征集志愿的考生按照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由高分往低分进行检索投档。
- 分数可能不降反升:有的考生觉得,征集志愿的高校既然在正常投档录取的时候没有完成招生计划,那么录取分数肯定会降低,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有不少高校在征集志愿时,录取分数不但没降反而升高了。当参与征集志愿报考的考生数量大幅超出院校的缺额计划数时,很多在正常投档录取时录取分数不高的学校,其征集志愿的投档分数也会上升。
- 报考人数与计划缺额因素:
- 名额有限竞争激烈:征集志愿的名额一般仅占正常录取名额的 15% 左右,且参加征集志愿的考生中,不乏因冲刺名校而落榜的高分考生,这使得竞争相对激烈。如果某院校的征集志愿计划缺额较少,而报考该院校的考生较多,那么录取几率就会降低;反之,如果计划缺额较大,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录取几率则会增加。
- 院校和专业因素:
- 选择范围有限:征集志愿的院校多为首次录取未满额的冷门院校或专业,热门院校和专业在征集志愿阶段往往更加抢手,录取难度更大。对于低分考生而言,可选择的余地较小,应少 “冲” 多 “稳”“保”,以增加录取概率。
不过,相对而言,好点的学校征集成功的几率较小,差一点的学校征集成功的几率则大一些。一些办学位置偏远、招生计划较少、对考生有特殊要求的专业也容易出现在征集志愿的名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