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设置96个志愿主要是为了给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且适应新的“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模式。这种模式下,一个“专业(类)+学校”构成一个独立的志愿单位,这意味着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成绩和职业规划来更精确地选择他们想要申请的专业和学校。
在传统的高考志愿填报中,考生通常只能选择有限数量的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下面还可以选择若干个专业,但一旦被某所大学录取,如果未被心仪的专业录取,则可能面临专业调剂的风险。而在新高考模式下,取消了专业调剂,考生直接投档到具体的专业上,这样可以确保考生进入自己感兴趣并且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避免了因调剂而进入不感兴趣或不适合的专业的情况。
增加志愿数量至96个也是基于一些省份如山东的实际经验。山东省在实施新高考改革时,考虑到以往的志愿填报数量为12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内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专业服从调剂志愿),总共72个体现考生意愿的专业志愿。改革后,以“专业(专业类)+学校”为单位,不再有专业服从调剂选项,因此适当扩大了考生志愿数量至96个,相当于增加了4个院校志愿(24个专业志愿),从而给予考生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空间。
同时,对于考生而言,虽然理论上可以填报多达96个志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考生都需要填满这些志愿。实际上,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冲、稳、保三个层次的志愿组合,例如冲击型方案建议冲的志愿占40%,稳的志愿占35%,保底的志愿占25%;稳妥型方案则建议冲的志愿仅占10%,稳的志愿占50%,保底的志愿占40%。这样的策略有助于提高考生被理想学校和专业录取的概率,同时也降低了滑档的风险。
新高考设置96个志愿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考生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减少因调剂带来的不确定性,并且通过合理的志愿布局提高录取效率与满意度。这也反映了教育部门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科学的高校招生体系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