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扩招是从1999年开始的。这一年的扩招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扩招规模最大的一次高校大扩招。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了紧急通知,决定在年初已经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使得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总人数达到了153万,增幅达到了42% 。
这次扩招并非偶然,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改制,导致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出现,社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同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需求疲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经济学家汤敏提出了通过扩大高等教育招生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的建议 。
从那以后,中国高校扩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例如,在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等地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尝试;2001年,教育部出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的公民参加高考,并且江苏省有三所高校开始试点“自主招生”。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自1999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教育部也意识到过度扩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教育资源紧张和教育质量下滑等问题。因此,在2008年后,教育部逐渐控制了扩招的比例,并强调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而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又针对研究生招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应对当时的经济环境 。
1999年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正式启动,这不仅改变了无数学生的命运,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相关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优化中,力求平衡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